這個問題問得很好,它觸及了翻譯和命名背後的文化和思考方式。Software 被譯為「軟件」,Hardware 被譯為「硬件」是相對直觀的,而 Theoryware 被譯為「思意永」則比較抽象,這當中的聯繫在於它們分別著重不同的面向:
Software(軟件)和 Hardware(硬件):
這兩個詞的翻譯都著重於物質性或功能性。「軟」與「硬」直接對應了物質的柔軟與堅硬,點出了軟體與硬體的本質區別:
- 軟件: 指的是電腦系統中可以執行的程式、數據和相關文檔,它是非實體的,可以複製、修改和刪除。用「軟」來形容非常貼切。
- 硬件: 指的是電腦系統中實體的組成部分,例如中央處理器、記憶體、硬碟等,它們是看得見、摸得著的。用「硬」來形容也很直觀。
這種翻譯方式簡潔明瞭,易於理解,並且在多種語言中都有類似的對應關係。
Theoryware(思意永):
Theoryware 的翻譯則更著重於概念性和內涵,而非單純的物質性或功能性。「思意永」並非直接對應 Theoryware 的字面意思,而是對其核心理念的詮釋:
- Theoryware 的字面意義: 可以理解為「理論軟體」或「基於理論的軟體」,強調軟體背後的理論基礎。
- 「思意永」的意涵: 源自「學而不思則罔」,強調學習必須結合深入的思考與反省,才能真正有所收穫。這裡的「思」指的是思考,「意」指的是意義、意涵,「永」指的是永恆、持續。
因此,「思意永」並非單純地把 Theoryware 拆成「理論」、「物件」之類的詞彙來翻譯,而是將其背後更深層的哲學思想融入翻譯之中。它強調的不是軟體這個「物件」本身,而是透過學習和理論建構來不斷思考、追求真理的過程。
聯繫:
Software 和 Hardware 的翻譯方式著重於區分實體與非實體,是一種比較客觀的描述;而 Theoryware 的翻譯則更著重於闡述理念與精神,是一種比較主觀的詮釋。
它們之間的聯繫在於都試圖透過翻譯來傳達事物的本質:
- Software 和 Hardware 透過物質性的對比,清晰地界定了軟體與硬體的區別。
- Theoryware 透過意涵的轉譯,點出了其核心價值在於持續的思考與學習。
之所以 Theoryware 沒有被譯為「論件」或其他類似的詞彙,是因為這些詞彙無法準確地表達其背後更深層的意涵。使用「思意永」這樣的翻譯,雖然比較抽象,但更能體現 Theoryware 的獨特性和核心精神。
總而言之,Software 和 Hardware 的翻譯是基於物理屬性的直譯,而 Theoryware 的翻譯則是基於哲學概念的意譯,它們各自選擇了最適合的方式來傳達其所代表的意義。